Work-From-Home 心得
Contents
Work-From-Home 心得
未来人们回顾2020时,新冠注定成为深刻的时代记忆。我不曾记得在人类医学已经现代化后,还有这样一种传染病能对社会活动造成如此深远的影响。我未曾设想即使是在社交距离相对较远的北美,病毒也能造成这样的烈度,迫使政府用关闭绝大多数非关键性服务的方式来应对。学校的实验室已经封锁了,gym也不再开放。国际学生此时不免显得像孤魂野鬼。而星巴克虽然没有彻底关门,但在州政府的要求下只允许外带。上次去的时候看到大堂的凳子都被撤到桌上,朝天的凳脚构成一片密林。
这无疑是要了我这个重度星巴克工作依赖症的老命。虽然我偶尔需要转变工作环境的时候也会选择不去实验室,但是并不是真正意义的work-from-home。当我需要确保最快干完一件事时,我会选择起个大早去星巴克,所谓“一杯茶一包烟,一个bug写一天”。星巴克干活相比实验室有很多好处:实验室周围都是熟人,不免总有分心。而星巴克周围坐着的是大概率和你只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勤恳地替你制造着刺激工作的白噪音。虽然偶有热心的传教者试图为这个亚裔青年带来福音,但是只要你一脸歉意地说:不好意思,我是党员(我当然不是),你知道的,组织要求我们都是无神论者……往往就会知难而退。除此之外星巴克几乎是完美的工作场所。但现在连星巴克也没法去了,如何维持工作效率成了难题。经过参考网上的经验和自己的实践,我总结了一些在家工作的要点,自我劝诫并实时更新。
- 利用仪式感
- 仪式感对人的作用远比想象的要大。仪式感的本质,是自我暗示以增强人对生活的控制感。而这种控制感,正是完全自由支配时间时急需的。
- 尽管不用去工作场合,你需要重复完全一样的起床过程,洗漱,咖啡,早点。
- 穿着正式得体也是一个重要环节,睡衣睡裤几乎就是在暗示你居家的氛围,能穿着平时的工作着装最好(当然,我仍不会拿出我最好最贵的衬衫!)
- 严格划分工作区域
- 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一个固定的工作场所,能让你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而离开这个场所时,你得以利用这个仪式清空你的大脑。
- 将你平时娱乐的场所和工作空间混在一起非常危险的。你并不想把自己的卧室或者客厅作为自己的工作场所,因为你很快就会屈从于上床休息的诱惑。而一旦你开始有在工作场所娱乐的行为,它将丧失它的魔力。因此如果你不想工作了,宁可离开到别的地方娱乐。
- 工作场所的另一个作用是,提高了娱乐等其他行动选项的成本,使工作变为转移成本最低的行动选项。
- 仍被困国内的一公慷慨地借了我他的书桌作为最后的阵地,否则家里已经没有我没有玩过手机的地方了。
- 设定照常的工作时间
- 时间完全自由支配往往会带来放浪形骸的作息习惯。
- 早点起床,按照正常上班的作息时间安排工作。
- 制订清晰的每日目标
- 恐怕没有什么比坐在客厅划水更容易不知不觉度过一个下午的方法了。长期待在一个空间里容易让人像茨威格《象棋的故事》男主人公那样丧失对时间的敏锐感知,轻易在低优先级任务上浪费大量时间。
- 解决办法是,制订合理的每日计划并且严格遵守。每日只聚焦做好一件事,效率的秘诀其实就是专注。
- 制造人工白噪声
- 环境里无意义的白噪声对于进入工作状态有很大的帮助。当不再处于星巴克这样的环境时,你仍然利用蓝牙音箱自己人工制造这样的白噪音。
- 我最常用的是这个youtube上雨夜咖啡馆的背景声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D4dMdpNe_I )和古典乐歌单。
- 限制屏幕时间
- 我的一个观察是,在家工作更易激发更长的屏幕时间。原因是你的所有工作和娱乐都将围绕屏幕展开。
- 这将显著影响你的效率:眼部吸收过多的蓝光会造成更快的视疲劳,此外过度摄入蓝光会显著影响睡眠质量。
- 解决办法是将部分娱乐转移到屏幕之外,公放音乐,或者在kindle上看电子书等。
人其实与机器没有什么差别。它有一个精密的心理动力系统,但是遵循非常简单的行动规律。事实上如果你像我一样记录自己每日的活动,会发现客观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的生活轨迹几乎不会变化,重复的让人怀疑自由意志的存在。卫斯理有一篇小说叫规律讲的就是类似的道理。因此效率理论的本质其实就是通过重新摆放这些客观条件,诱导人自然做出长期效益最大的行为。